亲爱的用户:
您对摩贝网站有任何意见和建议,或在使用过程中遇到问题,请在本页面反馈,我们会每天关注您的反馈,不断优化产品,为您提供更好的服务!
来源: 摩贝原创 2021-11-18
在新能源汽车的热潮下,隔膜,作为电池的四大材料之一迎来发展良机。2008年至今,中国隔膜经历了从无到有、进口替代以及出口全球的过程,在海外巨头的技术封锁下,这一切是如何实现的?当下的行业疯狂扩产背后,是机还是危?
新能源汽车的爆发,让其产业链公司受到更多关注。特别是电池企业,今年以来,包括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国轩高科等企业,都享受了股价暴涨的红利。
而隔膜,作为电池的四大材料之一,其相关企业却并不为人熟知。更不用说,中国隔膜产业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心酸历史。
一个产业的发展往往混合了大量的偶然,中国第一卷隔膜的诞生,和一个叫陈秀峰的年轻人有直接关系。
这个出生于四川成都的客家人,很早就展现出了做生意的禀赋。早年在武汉上大学时,因为家里给的生活费不多,他就在学校里卖自行车,或者在舞会上卖奶粉兑牛奶。
深圳成为经济特区后,下海淘金者络绎不绝,陈秀峰也是其中之一。大学毕业后,他决定去到这个当时“找工作很容易”的城市闯一闯,首先做起了矿产出口的生意。“自己跑到河南去,把货发到天津,天津又把货发到湛江,然后从湛江再出口到日本。”第一单生意,陈秀峰就赚了30多万元。
“这是我人生的第一桶金。”他说。
但仅仅两年后,陈秀峰又了解到银行可以分房,随即从蛇口到了深圳市区入职银行工作,做遍了会计、外汇、信贷等各个岗位,直到1998年和哥哥陈良成立了贸易公司,开始从事电子元器件、布匹等商品的进出口贸易。
在此时的中国,隔膜还是一个相当少见的词汇,几乎鲜有人从事相关贸易。2003年的一天,有人找到陈秀峰,希望进口一种“白色塑料纸”——隔膜。来人告诉他,“这东西可以卖到十几美金一平米。”
陈秀峰随后了解到,隔膜原材料PP、PE等的价格约在2万元每吨,而隔膜成品的价格每吨则超过了300万元。中间的价格差了150倍,这让他原本的贸易事业顿时黯然失色。
无论是对于陈秀峰,还是中国的隔膜产业来说,这一天的意义都非比寻常。
5年之后,陈秀峰创建的星源材质,搭建起中国第一条干法生产线,并由此开启了中国隔膜的进口替代。如今,较之当年的进口隔膜,国产隔膜的价格便宜了几十倍,供应也不再需要看人脸色。国产隔膜的产能更是远超国外厂商,全球市占率突破60%。中国市场,已成为隔膜消费和生产的主战场。
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当下的全球隔膜市场,又面临怎样的机遇和风险?
1后发制人
伴随着“蔚小理”等新势力的崛起,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不断提高,由此也带动了对锂电池,以及上游原材料的需求。
锂电池由四大材料组成,隔膜、负极、正极和电解液,看起来并不复杂,但即便到了2002年,后三种材料都已经实现了国产化时,隔膜还被日本和美国所垄断,一货难求。
从成本来看,隔膜在电池中的占比并不高,一般在10%左右,相比之下,正极材料则超过了40%。但这并不意味着隔膜的技术含量不高。
作为一层多孔薄膜,隔膜的作用在于隔离正、负极,在不影响锂离子通过的前提下,防止正负极反应造成短路。隔膜的性能、质量,不仅直接决定电池充放电的效率、使用寿命,更关系到电池容量以及使用安全。
按照生产工艺的不同,隔膜可以简单划分为两种,干法和湿法。在当前的锂电池市场中,磷酸铁锂电池大多采用干法隔膜,三元锂电池则大多采用湿法隔膜。
在中国,这两种隔膜都诞生于星源材质。
和日韩相比,由于国内的动力电池起步较晚,其上游产业链隔膜的发展也相对滞后。日韩则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开始发展隔膜产业,凭借先发优势和技术,在海外高端市场谋得了一席之地。
以日本为例,早在1991年,日本索尼公司就推出了商业化锂电池,其政府也在随后制定了锂电池研究计划。2000年时,日本就已经具备了较为完整的锂电池产业链,不仅能生产隔膜、电极、电解液等主要电池材料,包括组装、测试以及相关制造所需的设备,也都能自给自足。
日本的旭化成,作为全球最早的湿法隔膜生产商,1998年就开发出了性能优异的锂电湿法隔膜产品Hipore。2016年完成对Celgard的合并后,旭化成将其在全球隔膜市场的占有率提高到30%,位居全球第一。
早期的锂电池,由于替代了镍氢电池在3C等产品上的应用,需求广泛,行业得以迅速发展。日韩的电池产业便乘风而起。相比之下,国内的锂电池产业,则错过了3C带起的浪潮,直到新能源汽车开始兴起,才点燃了发展的小火苗。
如今新能源汽车成为风口,国内车企和特斯拉展开PK的背景下,拥有自主研发生产能力,不被人卡脖子,显得更为重要。加之这一时期国内相关政策开始不断倾斜,资本终于看到锂电池市场的机会。
和3C产品相比,新能源汽车对动力电池需求更高。一部手机只需一块电池,而一辆电动车一般需要上千块电池。这意味着,隔膜行业也因此迎来了巨大的风口。
但从依赖进口到逐步完成国产替代,甚至出口海外,中国的隔膜产业一路发展起来却并不容易。
在国内隔膜发展的早期,由于产品竞争力不如日韩,国产隔膜往往只能在低端市场生存,高端市场难以染指。
而隔膜又恰恰是毛利率较高的行业,随着市场需求增加,部分企业盲目扩产,内卷之下,产品价格一降再降,一些中小企业因此被淘汰出局。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以星源材质为代表的隔膜企业,不但打破了国外巨头的技术封锁,实现从无到有,引领中国隔膜产业的发展,而且后发制人,在细分领域形成明显优势,最终成为了一方龙头。
2星星之火
从决心进入隔膜行业,到生产出中国第一卷隔膜,陈秀峰一共花了5年时间。听起来耗时不短,但事实上,这个速度已经足够快。
在陈秀峰的星源材质成功之前,体制内已经对锂电池隔膜研究了多年。星源材质生产出隔膜后,有新能源领域的权威专家为了到现场确认,不惜特意从北京飞往深圳,其意义由此可见。
事实上,在启动对隔膜的研究之前,陈秀峰对隔膜行业并不了解。在决定自研隔膜后。他找到擅长高分子研究的四川大学助阵,自己则押上身家,并四处筹款。
由于过往的银行经历,找钱的事情难不倒陈秀峰。难点在于,此时的市面上,根本买不到制造隔膜的相关设备,这意味着,星源不仅要自研隔膜的技术工艺,制造的相关设备也需要自己设计,然后再找国外厂家代工生产。中间的曲折可想而知。
“到2006年我们掌握了湿法生产线技术,但湿法生产线投资很大,我们钱不多,所以就决定先上干法。”陈秀峰说。
从2003年到2008年期间,星源材质几乎只有投入没有收入,只能靠两兄弟拿贸易赚的钱来养。直到2008年,星源搭建好了第一条单向拉伸干法生产线,并在8月生产出了第一卷干法隔膜,中国的隔膜产业由此告别了空白。
此后几年,星源持续扩大产能,并逐步获得了包括比亚迪、中航锂电等重量级客户的认可。2010年之后,星源的干法隔膜工艺,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这为国产隔膜走出国门提供了可能性。
2013年,星源在和美国同行Celgard的竞争中胜出,成为LG化学干法隔膜的全球独家供应商,并此后合作多年,由此成功开拓国际市场。
从中国隔膜的发展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2010年以前,国内企业势单力薄,几乎所有隔膜都依赖进口。2010-2012年,新能源汽车的萌芽,带动了行业的需求,中国隔膜企业的制造工艺和产能,都有了一定提高,但要满足庞大的市场缺口,依然有很大距离。2012年之后,伴随着较为慷慨的补贴力度,新能源汽车开始爆发,相关上游产业也开始迅速扩产,隔膜的进口替代逐渐得以实现。
如今,干法隔膜几乎不再需要进口,只有少部分高端湿法涂覆隔膜还需要进口作为补充,根据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数据,2020年,国内93%以上的隔膜都实现了国产化。从全球市场来看,国产隔膜的产能已经超过了海外厂商。根据GGII数据,2019年时全球锂电隔膜中国占比已达55.9%。由于国外需求旺盛、较早锁定产能,一定程度上还加剧了国内隔膜供应紧缺。
这一点,从星源材质的销售情况也可窥一斑而知全豹。
根据财报,从2016年到2020年,星源来自海外市场的营收占比均超过25%,其中2017-2019年,这一比例更是在4成左右。
从2016年登陆资本市场以来,星源材质经历了一个爬坡阶段——除了2017年产能提升了不到10%外,其余年份都在以40%-60%的速度扩产。但受制于隔膜价格的下降,其营收长期维持在5亿元水平,直到2019年才首次突破6亿元。
2019年之后,隔膜价格止住跌势开始回转,再加上新能源汽车高景气带来的订单增长,星源加快提产速度。2020年,星源材质生产隔膜7.4亿平方米,同比增幅112.52%,营收接近10亿元。
而今年前三季度,星源材质的营收就已经达到了13.14亿元,同比增长115.2%,2.12亿元的净利润更是同比翻倍。市场预期,2021年其营收也将翻倍增长。
而市场上也有更多的隔膜企业涌现出来,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湿法隔膜龙头恩捷股份。其营收从2016年的11.46亿元,一路增长到2020年的42.8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9%。
经历了漫长的徘徊后,中国的隔膜市场,终于迎来了扬眉吐气的时刻。
3“跃进”背后
在新能源汽车爆发的周期内,和锂矿、动力电池等产业链的情况一样,隔膜行业也进入了疯狂扩产的阶段。
星源材质目前已计划在江苏南通和瑞典新建两个扩产项目。作为干法龙头,这两个新项目都瞄准了公司较为薄弱的湿法和涂覆产能。
按照星源的规划,瑞典项目的总投资额为19.72亿元,分为三期建设,达产后其湿法基膜年产能可达7亿平方米,涂覆可达4.2亿平方米,二者合计11.2亿平方米。
相比之下,其南通项目的投资更加激进。该项目的拟投资总额100亿元,同样分为三期,达产后其湿法隔膜和涂覆隔膜的年产能合计将达到30亿平方米。
2020年,星源材质总的出货量大约在7亿平方米左右。新建项目产能释放后,星源的产能或将提高6倍。
同时,根据GGII数据,2020年中国锂电隔膜出货37.2亿平米。由此看来,仅星源材质宣布的产能扩张计划就接近去年我国隔膜总出货量。
想要赶赴这场新能源盛宴的,当然不只是星源材质。
今年年中,中材科技宣布计划投资37亿元,在南京建设年产能10.4亿平方米的隔膜生产线。11月9日,中材又发布公告称,拟投资8.95亿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新建年产能为3.2亿平方米的湿法隔膜项目。而2020年,中材科技在国内湿法隔膜市场的占有率就已经达到18%。
作为湿法龙头的恩捷就更不用说了。11月11日,恩捷股份发布和宁德时代合作的公告称,双方将携手投资80亿元设立平台公司,规划湿法隔膜产能16亿平方米/年,干法隔膜产能20亿平方米/年。恩捷股份预计,公司到2022年,产能将达到70亿平方米。
和电池的其他材料相比,隔膜不仅生产周期长,而且对技术和资金的要求更大。从项目建设到投产,一般需要2年左右,而且为了保证良率,调试设备往往还得花费不少时间。较长的时间成本,反过来也增加了隔膜企业进入高端客户供应链的认证期。
近年来,中国隔膜行业小企业出清,寡头效应越发显现。尤其是湿法隔膜,从2020年至2021年上半年,CR3从81.10%进一步提升至84.90%,其中恩捷股份的份额超过了一半,几乎一骑绝尘。
不过,扩产也带来了不确定性。
由于将较多精力放在提升湿法隔膜产能上,2020年-2021年上半年,星源材质在干法隔膜的市占率明显下滑,从45%下降到了26.2%,与第二名沧州明珠的距离已不到3个百分点,后者已经开始挑战其干法龙头的地位。
另外,扩产也导致星源材质资金周转愈发紧张。
2021年三季度星源材质经营现金流2.8亿元,投资现金流-5.7亿元,筹资现金流8.4亿元。
而在今年5月,其在南通项目的投资公告中也提到,项目投资资金较大,远高于目前公司账面货币资金水平,同时支付期间较长,资金能否按期到位尚存在不确定性,如遇资金紧张的情况,可能会影响项目的投资金额及投资进度。
为此,星源材质或许后续还将通过资本市场增发、债券等形式再融资。
产能的增加也带来了更多的库存压力。财报显示,2020年星源材质的库存为0.4亿平方米,较2019年同比增加45%。
产量的提升虽然能带来规模效应,以进一步压低成本。但从星源材质过往的财务数据来看,其毛利率并未因此得到优化。2016-2020年,其毛利率从61%下降到35%,营业利润率也从35%下降到了10%。
虽然扩张了产能,提升了营收,但从资产收益来看,星源材质却是一直在走下坡路。数据显示,其2019、2020年的总资产净利率ROA仅为3%和2%,2016年刚上市时,这一数据为11%。
扩产带来的效益将在未来几年才逐渐释放,但与此同时,在头部玩家疯狂扩产的背景下,隔膜的价格能否稳住,本也是未知的问题。
只是为了奔赴这场新能源盛宴,包括星源材质在内的头部玩家,不得不都下了重注。
锂电池隔膜:诸神的“黄昏”?
新能源的产业链仍在吸引资本市场的持续关注。
新能源电池的4个主要组成部分: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正极材料市场趋于成熟,行业进入成长期晚期。而其余三种材料的市场却鲜有关注,元气资本延续此前对产业链的研究,于本文重点研究隔膜以及隔膜材料的行业情况和落地公司。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增长的驱动下,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同样发展迅猛。根据中汽协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1-10月国产动力电池累计生产55.5GWh,同比累计下降20.8%。
而当疫情作用逐渐减小,只看10月市场的话可以发现,仅10月单月电池产量便达9.86GWh,同比增长47.9%,环比增长14.5%
隔膜作为当下锂电电池材料四大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作用有两个:一、作为绝缘层,防止正负极接触引起短路;二、作为半透层提高正负极电池附近的浓度差,利于离子的扩散,从而提高电池的储存效率。
从技术工艺上,干法隔膜与湿法隔膜是现有两种主流产品。干法隔膜技术起步较早,成本低、工艺相对简单,干法成本约为1.3元/平米。
而随着高密度电池的需求不断提升,有着更高安全性和更小热收缩性的湿法隔膜市场占比开始提高,湿法隔膜的成本较高,约为1.95元/平米。两者成本相差近60%。
01占整车成本小,进入门槛高
国内隔膜市场起步较晚,2016年左右,中高端隔膜制造技术仍然被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当时国内大部分电池厂商对中高端隔膜主要依赖于进口,国内隔膜产业集中度分散。而随着电池产业不断升温,隔膜行业发展也开始加速。高工锂电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隔膜国产化率已达93%。
对电池厂商来说,自行解决隔膜供应显得没有必要。隔膜仅占动力电池组总成本的7%左右,假设一辆纯电动车的售价为20万元,电池组大约占整车成本的45%、即9万元,那么隔膜的成本仅为6300元。
即使下游电池制造公司通过自研开发隔膜产品线,实现自产自用降低成本,对整个电池组的成本影响可以说是微乎其微,耗时耗力又不划算。因此,外购对于电池制造公司将会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最佳选择。
产业链之外,不同学科的高度“交叉”对其他想进入隔膜的新势力也设置了门槛。隔膜作为新能源电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品的性能指标量化程度高,高良品率需要多项专业技术支持,高分子材料学、材料加工、纳米技术、电化学等缺一不可。
从进入门槛来看,隔膜生产线从开始建造到投入运营,最短时间为2年,并且锂电池行业的供应商认证管理体系耗时固定而漫长,电池厂商和隔膜厂商之间的合作研发、试样及最终投产国内电池厂商认证时间约为9-12个月,国外电池厂商认证时间更久,约为18-24个月。
与此同时,目前隔膜产品材料平均仅占总成本的40%,其他如人工、管理和研发等成本费用控制,头部公司依靠时间和经验的积累而形成了一套体系,其所带来的优势是新公司无法在短期内赶上的,且头部企业的控费仍在持续进行,成本还在持续下降。
因此,对于新能源电池厂商来说,与一家技术合格、良品率高的公司签订长期合同以降低成本、避免更换厂家导致良品率下降风险才是更好选择,新进入者参与隔膜供应体系从各个方面成本整体较高。
02行业相对集中
基于上述提到的高进入壁垒,隔膜产业高度集中于头部企业的现象不可避免。
比如,原本经营充电宝,软电池包等能产品的河南义腾,与主营各类复合新材料的重庆纽米曾投产隔膜行业并获得了较高的市场份额。
自2017年起,两家公司分别从4%,9%的市占率开始不断减产,于2019年双双告负出局。经过一番惨烈出清,“寡头”格局出现,高工产业网资料整理显示,2019年干法隔膜国内前五大生产厂商占据了74%的市场份额。
而湿法隔膜的头部效应更甚,2019年恩捷股份(002812.SZ)收购苏州捷力之后与湖南中锂和星源材质(300568.SZ)两家公司一同占据了市场77%的销售总量,其中,仅龙头恩捷股份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58%。
由此来看,市场的变量和增量来自哪里?元气资本选择了湿法隔膜龙头公司恩捷股份和星源材质来进行对比分析。
03恩捷股份:扩张豪赌新能源盛宴
作为国内隔膜行业的龙头公司,根据恩捷股份披露财报显示,公司湿法锂离子隔膜产品的主要客户包括松下、LG Chem.Ltd.、三星SDI、宁德时代、国轩、比亚迪、孚能、力神及其他超过20家的国内锂电池企业。
在供应商认证管理体系耗时较长的背景下,恩捷股份与这些电池企业的合作关系将十分稳固。
在2019年收购了苏州捷力之后,恩捷股份占领了58%的中国市场与15%的全球市场。
“受益于新能源汽车行业持续快速发展,报告期内(2019年)公司湿法隔膜出货量超过8亿平方米,市场份额仍保持领先,湿法隔膜收入为194,278.99万元,同比大幅增长46.29%。
2019年上海恩捷的营业收入为195,204.27万元,净利润为86,422.73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7,849.60万元。报告期内珠海恩捷营业收入为106,344.25万元,同比增长196.86%;净利润为38,291.56万元,同比增长241.72%。”
虽然2019年全年新能源电动车销量出现了10年内第一次同比停止增长甚至小幅度下降,全年共销售汽车120.6万辆,同比下降8.2%。
但是从2019年公司的年报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营收还是净利润,恩捷股份在2019年都出现了爆发性增长。原因是三元电池由于能量密度的提升,对于湿法隔膜的需求激增,为隔膜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机会与变化。
2019年全年动力电池产量为85.4Gwh,同比增长21%。其中三元电池55.1Gwh,占比64.6%,同比增长达40.8%。能量密度较高的三元电池产量激增同样带动了湿法隔膜的需求。
2020年中国动力电池累计产量为83.4Gwh,同比累计下降2.3%,其中三元电池为48.5Gwh,同比下降12.0%,占总产量58.1%。
由于补贴放宽,三元电池发展陷入瓶颈等原因,磷酸铁锂重新受到了各大电池厂商的重视(参考元气资本此前的研究《冬日里的新能源电池:「纠结」的正极材料与投资机遇》,2020年累计销售30.8GWh,同比增长49.2%。
另一方面,恩捷股份凭借着继续扩大的市场占有率保持着业绩的高速增长。2020年前三季度营收25.81亿元,同比增长22.55%;归母净利润5.59亿元,同比增长1.85%。
得益于第三季度动力电池产业链的火热,公司在第三季度的业绩尤其亮眼,营收11.4亿元,同比增长56.6%,环比增长张28.5%;归母净利润3.22亿元,同比增长32.6%,环比增长75.9%。
然而,爆发式增长的背后,隔膜行业的毛利率波动十分大。2016年前后,隔膜行业毛利率在60%-70%的水平,但之后因为新能源市场的火热,大量厂家进入市场,供过于求,价格出现了大幅回落,恩捷股份在2018年毛利率滑落至46.7%。
2019年因扩充产能,规模化效应明显,毛利率回升至49.49%,但或由于湿法隔膜多用于三元电池、而三元电池在2020年发展趋缓,恩捷股份毛利率在2020年Q1到Q3再度下滑到41.57%。
据业内专家透露,接下来隔膜供应趋于稳定,对新能源车辆的需求还将继续增长,前几年隔膜行业出现的毛利率大幅波动现象也将有所改善。
对恩捷股份来说,绕不开的一个话题是产能。对于高能量密度电池的市场增长预期不断推高公司的产能扩张速度。
从二级市场的股价走势不难看出,市场对于恩捷股份的产能扩张战略认可度较高。行业龙头地位稳固,市值超过1,200亿元,仅2020年年内便已实现200%的涨幅。
2018年公司隔膜产能为13亿平方米,出货4.68亿平方米,因公司未拆分隔膜产品收入进行披露,故根据产销占比例计算实际生产量,约为4.79亿平方米,推算出产能利用率仅有36.8%;2019年产能23亿,成为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锂电池隔膜供应产能。
出货8亿平方米,产能利用率下降到35.43%。而根据2020年公司中报显示,恩捷股份目前仍有一个4亿隔膜产能项目正在建设中。
恩捷股份产能扩大计划预计在2024年将全部完成,公司最终产能将达到32.2亿平方米。面对明显的产能扩张速度与产销量增长不匹配的问题,2020年4月深交所曾对公司2019年度报告下发过问询函。
公司的回应则是围绕终端市场进行的估算:“未来5-10年间,各车企大力投入新能源汽车市场,提高新能源汽车的销售占比,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从2019年的221万辆提升到2025年的1100万辆,成长空间巨大。”
产能不断扩大允许公司使用机器轮换生产的方式避免机器连续工作时间过长导致机器过量损耗与良品率下降,同时摊薄了生产平均成本,高产亦可使公司大规模集中采购降低原材料成本。
上方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受益于规模效应,原材料和人工虽然在2019年在绝对数量上增长了13.01%和14.93%,但是所占营业成本比却双双下降。与之同时,能源动力的成本也因为生产的扩张急速上升,同比增长64.47%。
但为了扩大产能,公司承担了不小的资金压力,2018年公司负债率为47.13%,2019年上升为59.97%。
短期借款从9.31亿人民币一年间提升到了26.7亿,长期借款从7.8亿增长到19.7亿,全年利息费用从2018年的2,975万元上升到9,829万元,同比上升231%,一年内到期的负债达到了1.58亿元。两项借款的占总资产比例分别提升了9.8%和5.96%。
根据公司2018年财报数据——4.68亿平方米出货量、全年湿法隔膜收入13.28亿元计算,每平米售价约为2.84元。而2019年全年湿法隔膜收入为19.42亿元,年出货量为8亿平方米,每平米售价下降到2.43元。
售价虽然对比2018年有所下降,但是通过产能扩大带来的规模效应使得公司的毛利率不降反升,提供了充足的业绩安全垫。
当然再厚的安全垫也抵挡不住2020年下游产品的结构性变化。
根据韩国研究机构SNE Research 1月13日公布数据目前的全球动力电池总出货量为213Gwh,而2020年1-11月各大电池巨头(宁德时代、比亚迪、LG化学等)所公开的动力电池投扩产项目达到28起,涉及动力电池产能超过433GWh。然而,产能扩张加剧,恩捷股份的产能扩张计划将面临考验。
在产能利用率较低,受益于成本规模化效应和营收、净利润双双增长,但在现有产能利用率已然较低情形下,却敢于迎新能源全球之“势”而上继续扩张,无异于一场豪赌。
04干法隔膜龙头星源材质:墙内开花墙外香
作为国内干法隔膜龙头,星源材质同时也有湿法生产线,在新能源行情持续走高的背景下备受关注。但是相比恩捷股份近两年业绩抢眼,星源材质整体稍逊一筹,虽2020第三季度超水平发挥,后续如何尚有待观察。
星源材质2019年全年营收6.0亿元,同比2018的5.8亿元仅增长2.79%,净利润更是出现了38.71%的缩水,报1.4亿元。
而2020年第三季报显示,星源材质Q3实现营收2.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66.11%;实现归母净利润为0.31亿元,同比增长30.73%。Q1至Q3营业收入同比上升18.52%。而公司业绩的飞速提升从行业整体的变化中不难推断。
2019年中国全年锂电隔膜出货量27.4亿平方米。其中湿法隔膜出货量19.9亿平米,同比增长高达51.2%,占据了72.6%的隔膜总出货量;而干法隔膜出货7.5亿平米,同比增长仅为6.4%,远小于湿法隔膜。
2019年干法隔膜的行业地位不断下降,而作为主营产品的星源材质自然也受到了冲击。
而到了2020年,磷酸铁锂电池重新崛起,同时拉动了成本更低的干法隔膜,2020年全年隔膜出货量37亿平米,其中湿法26亿平米,占比70.3%,同比增长30.1%,而干法隔膜出货11亿平米,占比29.7%,同比增长高达47%。
而星源材质的湿法隔膜市占率虽然也是国内市场排名第三,但因为前两位“同学”过于优秀,星源材质市占率仅为8%。与公司的主要业务,干法隔膜28%市占率相比相去甚远。
虽然星源材质从2017年开始就开始发展湿法隔膜产业线,但是对于其市占率扩张的帮助却收效甚微。
目前公司隔膜产能共7.3亿平方米,在建规模12.4亿平方米,然而根据2020年中报显示信息可以看到,公司总投入30亿元的“超级涂覆工厂”项目内的8条新生产线仍为干法工艺,项目其余50条生产线均为涂覆产业线。
湿法隔膜的规划缓慢进展同时,星源材质加快了海外市场的拓展速度。2019年年报显示海外地区销售占总营业收入的38.79%,作为对比,在当时恩捷股份的海外销售仅占其总销售的10.89%。而2020年年中财报则显示星源材质的海外销售占比已经上升到45.24%。
虽然湿法隔膜产业市占率较低,但作为国内老牌干法隔膜龙头,无论是产品的成本控制还是销售渠道均有较大优势,从2018年开始公司加大海外市场销售力度后,海外市场增速明显。公司将海外市场增长作为湿法隔膜建设过度期的战略选择,效果十分明显。
市场对其看法也较为正面,2019年1月股价增长幅度至今已达110%。
05固态电池的潜在性「颠覆」
然而无论是星源材质还是恩捷股份,在2021年1月11日股价都出现了较大的下跌。星源材质当天收盘价29.59,跌幅16.15%;恩捷材质收盘价136.80,跌幅10%。并不意外的是,市场上几乎所有的隔膜企业都出现了较大程度的下跌,而原因便是上个周末蔚来汽车发布日NIO Day。
在1月9日的NIO Day上,蔚来展示了最新旗舰轿车NIO ET7,比新车型更受关注的,是即将实装在ET7上的“固态电池”。
这款固态电池将拥有360Wh/Kg的能量密度,单次续航可达1000KM,预计2022年Q4开始交付。从结构上,固态意味着超快速的充电速度以及极高安全性,更令人惊异的是,该电池所宣传的续航能力超越了目前市面上所有动力电池。
了解及此,不难明白导致隔膜行业板块股价受到冲击的原因:固态电解质将全面替代电解液与隔膜,从而缩短正负极之间的距离,大大降低电池厚度。而全固态电解质也将避免高电压充能时发生的电解液氧化现象,更易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最终全面改变动力电池行业的格局。
但是蔚来这款传说中的“固态电池”却无法抛弃电解液与隔膜,只能说是“半固态电池”。
根据目前蔚来披露的信息可以做一个简单地总结,其革新在于采用超高镍正极与硅负极以及原位固化固液电解质,也就是说,它并没有采用全固态电解质,而是固液结合,同时以超高镍的正极材料来提升的能量密度和续航,并非真正意义上使得新能源全行业翘首以待多年的固态电池。
另一方面,固态电池技术开发目前仍处于早期阶段:成本高、产量小、关节节点突破较慢,距离真正的商业化相去甚远。目前固态电池行业国际公认技术领先的丰田集团正大力投入的真固态电池技术预计最早也需等到2024年才能实装到量产汽车上。
同可佐证的是,此前号称“固态电池第一股”的QuantumScape(QS.US,下称“QS”)电池遭到质疑。
2021年1月4日,一篇质针对QS的文章发表在Seeking Alpha,尖锐指出QS现有固态技术与其宣传相去甚远,重点有两点:1、公司大幅度夸大了自己电池的功率、能量密度和使用寿命;2、QS无法将目前的技术扩展到电动汽车所需的多层电池结构,是一种“不可能安装在实际汽车上的技术”。
受此文章影响,当日QS股价重挫下跌40.84%,相比此前高点,短短半个月便已腰斩。
与此同时,曾在2020年11月因蚂蚁金服IPO暂缓而代表投资者对阿里巴巴发起集体诉讼的Bronstein,Gewirtz&Grossman,LLC也已正式发起对QuantumScape的集体诉讼征集,征集对象包括因被公司虚假宣传误导而在2020年11月27日至2020年12月31日之间购买了QS公司股票导致损失的股东们。而QS截止发稿日为止未对此事作出任何回应。
尽管如此,固态电池在成熟后亦不可避免对隔膜产业会造成冲击,但技术尚未成熟,隔膜本身也还有工艺突破带来改变的可能性,现在便做出隔膜行业已是强弩之末的结论还为时尚早。这样来看,恐怕市场反应过于悲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