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用户:
您对摩贝网站有任何意见和建议,或在使用过程中遇到问题,请在本页面反馈,我们会每天关注您的反馈,不断优化产品,为您提供更好的服务!
来源: 摩贝原创 2021-11-19
随着光伏装机成本的持续下降,光伏装机量迎来快速增长。由此带来多晶硅再度供不应求,年内涨幅超200%,多晶硅的供需失衡甚至已经影响到了下游的装机量。
国内硅料企业纷纷开启新一轮的扩产大潮。对于多晶硅生产的两大技术路线,市场出现两级分化。改良西门子法还是流化床法,又一次成为争论的焦点。由于多晶硅的重要性,技术路线选择,这次路线之争无不牵动广大新能源投资者的神经。
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多晶硅生产的两大技术路线相继问世,其中西门子法通过多次技术迭代一直引领行业前行,成为世界的主流路线,而流化床法作为第二技术路线也在持续进步。
在“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光伏成为可再生能源的主力,这场跨越世纪之争的答案也越发清晰可见。
01为什么多晶硅的技术路线如此重要?
【1】多晶硅的行业地位
能源革命的浪潮之下,光伏的重要性目前已再无分歧;从产业链的视角来看,多晶硅作为光伏产业的上游原材料,其在整个光伏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多晶硅也是集成电路最为关键的基础原材料。
首先,多晶硅的成本与光伏发电系统的成本直接挂钩。早在2014年,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发布的《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路线图2050》就提出,2025年光伏要能实现全面平价上网,那成本下降就成了光伏产业进步的不竭动力,而其中的大头就是硅料。发展初期,多晶硅的成本曾一度占太阳电池的近50%。
回溯光伏过去十余年的发展,光伏成本从50元/W下降到了4元/W左右,多晶硅环节的持续降本为光伏平价上网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根据BP发布的2020年能源展望数据,到2050年,光伏发电的成本较2018年还能下降70%。这必然要求光伏产业链各个环节共同努力,多晶硅最为材料源头,将长期担当降本增效的重任。
其次,多晶硅的质量的提升促进光伏的技术进步和国产替代。自2018年初开始,单晶硅片产能规模快速扩张,成为行业主流,为满足下游需求,国内多晶硅企业在积极扩张的同时,也加速了光伏级硅料品质的提升。目前通威股份、新疆大全的特级料占比均超过90%。
与此同时,我国多晶硅料品质的提升,对于硅料进口依赖的下降功不可没,根据硅业分会的数据,硅料进口占比已经从2016年的42.1%下降至2020年的20.2%。2021年1月,通威股份已实现N型硅料的批量生产。
时至今日,我国多晶硅产业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从产业化早期的几乎完全依靠进口到目前产量已占全球的三分之二,国内的产销规模已经位居全球首位。但在太阳能光伏平价上网的倒逼下,多晶硅降本增量之路还在继续。
第三,终端光伏装机需求带来多晶硅的增长
多晶硅也是一将功臣万骨枯的行业,打的头破血流,最终呈现强者恒强,两极分化的局面。头部企业凭借技术和成本优势维持较高水平的产能利用率。如通威股份,2017-2019年产能利用率分别为93.70%、96.38%、92.46%,2020年上半年达到了116%。而中小企业产能利用率较低,部分企业由于投产较早、设备陈旧、规模较小,已逐步停产。
据《中国能源报》统计,国内在产高纯晶硅企业数量由2018年初的24家,减少至2019年初的18家,再缩减至2019年底的12家。
【2】多晶硅的生产是门技术活
跟锂电池行业的上游原材料不同,多晶硅料具有高载能、重资产、扩产周期长、技术壁垒高的多重特点。所以多晶硅看似工业标准品,实际上更多的属性是化工品。正因为此,多晶硅的技术能力是衡量多晶硅企业的硬核能力之一。
按纯度要求及用途不同,可以将多晶硅分为太阳能级多晶硅和电子级多晶硅,太阳能级多晶硅主要用于太阳能电池的生产制造,而电子级多晶硅作为主要的半导体电子材料,广泛应用于电子信息领域。
太阳能级多晶硅对杂质有严格的要求,通常要求其中杂质总含量低于10-6,即多晶硅的纯度需达到99.9999%以上。而电子级多晶硅可以说是技术巅峰,其纯度要求高达99.999999999%(不用数了,小数点后面是9个9),相当于1000吨的电子级多晶硅中总的杂质含量不到一粒花生米重量的1%。所以世界范围内能够生产电子级多晶硅产品的企业屈指可数,电子级多晶硅成为行业高地。
总的来说,高纯多晶硅的生产不是煤炭那种简单粗暴只拼产能的行业,它是光伏产业链中技术含量较高的环节,加上投资大,风险高。目前国内隆基、中环等垂直一体化的企业也没有直接下场,而是采取参股的方式参与到多晶硅生产。
02“一大一小”技术路线
【1】改良西门子法
对于光伏业内人士而言,西门子法是再熟悉不过了,这是目前国内外最普遍也是最成熟的方法。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数据,2019年全球多晶硅产量中采用改良西门子法生产的占比高达97.8%;我国也类似,2020年国内采用改良西门子法生产的多晶硅约占全国总产量的97.2%。
今天成熟的改良西门子法最早由德国西门子公司在1955年发明,在过去60多年中,业内参与者不停的对西门子法进行技术优化和提升,已经改良到了第三代。其优点已经非常突出。目前全球前十硅料生产企业的技术路线都以改良西门子法为主。
纵观全球多晶硅的发展历史,基本上是和西门子法技术路线的技术进步同步的。
具体而言,还原炉的材料从石英玻璃发展到金属再到不锈钢,其内部的棒数也逐渐从1对棒、3对棒逐渐提升到48对棒以上的大型还原炉,还原炉产量已从1975年的单炉40吨/年,提升至现在600吨/年的水平。
多晶硅技术的进步已经和规模的扩大形成正向循环,收益规模大型化、技术优化,改良西门子法多晶硅单位产能投资成本大幅下降,多晶硅生产线投资成本从2008年千吨投资成本约为7亿元~10亿元降到现在的1亿元/千吨以下。
根据工业发展规律,未来随着规模产量的继续扩大,改良西门子法的竞争能力将会进一步强化,主流工艺地位进一步稳固。
【2】流化床法——现实与理想的差距
下面敲重点,讲讲最近备受关注的流化床法,其实长期关注光伏行业的人知道,西门子法的应于一直远大于流化床法。但并不新鲜的流化床法之所以又引起大家的注意源于协鑫,叠加光伏这个黄金赛道,其核心要义就是降低成本,所以每个更降本扯上关系的新技术势必都让市场很亢奋。
在我们长期关注的动力电池领域,也有类似的例子。今年年初,广汽就曾发布“石墨烯电池”表示具备6C快充能力,最快8分钟就能充电至80%,此举引来不少吃瓜群众围观。同样的例子还有特斯拉的4680圆柱电池,这还尚未量产,相关板块已经涨了一轮。
回到流化床法上,最早是美国联碳公司在1952年开发出将硅烷分解沉积在固定床上硅颗粒表面的技术,这也是流化床技术最早的雏形,数年之后,杜邦公司在1961年申请了使用三氯氢硅为原料在流化床内生产颗粒硅的专利,标志着流化床法正式面世。
同样师出名门,但流化床法的工业化之路异常艰辛,难有大为。西门子法经过多次技术迭代已然成为多晶硅企业的主菜,流化床法虽有进步,却难于大规模量产,长期作为配菜。
那么问题来了,流化床法比西门子法晚了6年,但对于60余年的时间跨度,可以说两者是处在同一起跑线。为什么流化床法此前一直备受冷落?
1)基本原理
流化床法的主要原理是将硅烷用氢气作为载体,像气流一样从流化床反应器底部注入,然后上升到中间加热区反应,因为有底部进料时候的气流源源不断的进入,可以让反应器内的籽晶沸腾起来,处于悬浮状态,注入的硅烷等原料和氢气在加热区发生反应,然后,随着反应的进行,硅逐渐沉积在悬浮状态的硅籽晶上,籽晶颗粒不断地生长,长大到足够重量的时候,硅颗粒沉降到反应器的底部,排出的就是颗粒硅。
2)令人着迷的优势
相对改良西门子法,流化床法的最大优势主要体现在流化床反应器上。
其一,由于底部进料的气流存在,硅籽晶处在悬浮状态,可提供更大的反应面积,从而获得较高的反应效率,硅颗粒生长速度更快;同时,流化床反应器内是体和固体接触好,热能传递效率高,电耗自然就降下来了。能耗相对较低。在于参加反应的颗粒硅晶种表面积大,沉积速度(生长速度)大幅提高,故生产效率高,大大减少了能源消耗,降低了成本。
其二,从上图中可以看到,流化床反应器是上下加料,硅烷和氢气从底部注入,硅籽晶从顶部加料,生产的硅颗粒从底部排出,可以做到连续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其三,流化床法主要从硅烷作为原料,其反应的温度低,分解较为完全,使系统的尾气回收压力大为降低,约700摄氏度以下,而改良西门子法的反应温度高达1050摄氏度,单从这方面看,流化床法就比后者省电不少。
其四,流化床法的的副反应较少,可缩短尾气回收流程,减少投资成本。
其五,流化床法的产品就是颗粒硅,在下一加工环节就可以直接使用,可满足连续投料拉晶工艺的发展。不需要再像改良西门子法那样破碎。
讲了这么多,有人要坐不住了,你说流化床法这么多优点,处处盖过西门子法,为什么历史发展缓慢,且未来难有作为?我们的结论是,你的优势,也许就是你的劣势。
3)“致命”的劣势
不看好改良西门子法的投资者一般的观点就是,能耗大、副产物多,但是这些是可以通过技术改进,逐步改善的。
在能耗方面,多晶硅企业曾被戴上“高能耗”的帽子。今天多晶硅生产全流程综合电耗已经从2009年的200kwh/kg-Si降低至2020年的60kwh/kg-Si,降幅达到70%,有些头部企业甚至已经降到50kwh/kg-Si以下的水平,同时水耗则基本维持在67 kg/kg.Si左右。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老生常谈的电耗和水耗,能耗的综合考虑还需要加上蒸汽消耗。不同于改良西门子法的副产蒸汽用于发电,蒸汽单耗基本上已经下降到0,硅烷流化床法还会使用到蒸汽、天然气等,所以这部分有关蒸汽的25kg/kg.Si左右的能耗仅在生产颗粒硅的时候会产生,需要综合考虑进去,最后,综合能耗算下来,两种技术的能耗差距并不大。
在副产物方面,国内的企业通过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已经可以解决副产物处理问题,实现了物料的循环利用。有头部企业利用甲醇制氢改电制氢、硅粉降耗、余热回收制蒸汽、还原一键启动全过程控制等降耗减排措施,协同多晶硅还原智能控制平台,在高效生产的同时,实现节能降耗,并大幅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但是流化床法的短板还真不是三两下可以彻底解决的,毕竟流化床法也已经诞生了60年。
第一,成品纯度不高。前文讲到,流化床反应器内的硅颗粒是处在悬浮状态,底部不断有气流进入,“沸腾”的硅颗粒会不断冲击反应器内壁,长时间运作下,容易使反应器内部受到腐蚀,常用的金属材料会给反应体系带入大量的金属污染,降低产品纯度。
光是这一点,就让流化床法的企业够忙活一阵了。
一些企业也在研究使用石墨、碳化硅等材质作为反应器内衬或涂覆在金属壁面上,利用其高硬度、不会带入金属杂质等优势,杜绝此环节的金属污染,但这会带来增加投资成本。实际上,在西门子法和流化床法面世后的初期,当时多晶硅市场需求主要为半导体行业用电子级多晶硅,流化床法因为纯度达不到甚至一点机会都没有。
第二,是第一点的延伸,反应器内壁不断受到冲击,容易带来内壁沉积硅粉,造成沾污,甚至造成喷嘴等关键部位堵塞,进而使进气不均匀,不利于反应。在内壁沉积严重的情况下,仍然需要被迫停车进行清理,甚至诱发反应器内壁的破裂。
结果就是目前流化床内件的寿命只有半年到一年,跟还原炉超过20年的寿命比起来简直是快消品。举个不是特别恰当的例子,这就像你去买车,你是选动力一般,但不容易坏的,还是选推背感十足,却动不动要换零件的车。
第三,流化床对安全性的要求很高。硅烷易燃、易爆的突出特点和安全隐患,限制了硅烷流化床法的推广使用。
从发展历程上来看,上世纪70年代,美国联合碳化合物公司,德州仪器公司等又开始对流化床生产工艺进行研究,尤其是美国Ethyl公司(现为Sunedison)于1984年建厂生产电子级颗粒硅,但由于纯度、成本等问题,产能也未能进一步放大。直到21世纪初,随着光伏多晶硅需求的迅速增大,流化床法开始兴起,但是至今未成规模。
流化床法见证了半导体和光伏的光辉岁月,却毫无参与感可言。
一言以蔽之,理论的成本低和工业生产完全是两码事。比如电池最好的一定是氢燃料电池,但工业生产不具备经济性,流化床法的经历过往倒有点类似氢燃料电池,但是至今没有成为主流,氢燃料电池作为锂电池的补充,而氢能作为“终极能源”也是默默的当光伏、风电的备用能源。
虽然流化床法无法成为主流,但是颗粒硅凭借粒径优势,不需要破碎可直接使用,能填补硅块间的空隙提高坩埚装填量,提高拉晶产出,可以作为改良西门子法的补充。
多晶硅五雄演义,谁是最后的王者
多晶硅价格今年一骑绝尘,让“拥硅为王”成为2021年光伏行业中当之无愧的热词。从年初的8万元/吨,短短半年,多晶硅价格猛涨到7月份最高的22万元/吨,超出了绝大多数市场人士此前的预期。但多晶硅今年上半年爆发后的辉煌,却不能掩盖过去十年大批企业倒在这一赛道上的惨烈。
长达十年多晶硅市场淘汰赛已经几乎对整个市场进行了出清
大浪淘沙后,多晶硅市场截止目前前十大生产企业已占据了98%左右的产能,市场大格局已经奠定。
从多晶硅现在的生产成本与高昂的市场价格来看,这是门“好生意”。
在预期中的高额利润诱惑下,今年宣布要进军多晶硅行业的“新玩家”不在少数:宝丰能源规划60万吨产能,分两期进行,青海丽豪规划20万吨产能,分三期进行;江苏润阳规划10万吨,新疆晶诺规划10万吨.......
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下,高利润行业必然会引来众多新的逐利资本。未来,火爆并且已充满新变数的多晶硅赛道,会出现既有龙头企业强者恒强?还是新进玩家弯道超车?
01“隐秘”的多晶硅:高风险、高门槛、长周期行业
在研讨多晶硅赛道未来谁会胜出前,或许可以先探讨一下多晶硅生产企业净利率要达到多少才算合理?
笔者曾与多晶硅行业内中一位大佬面对面交流。在回答硅料生产企业净利率多少才算合理这个问题时,这位大佬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至少要20%以上”。对于对比现在很多行业,20%以上净利率是一个明显偏高的数值。大佬给出的理由很明确也很充分。
首先在整个光伏产业链中,多晶硅是承担了风险最高的一个生产环节。多晶硅生产本质上仍是属于大化工行业。从行业过去十多年的历史看,目前还没有一家多晶硅生产企业没有发生过安全事故。例如去年瓦克、协鑫等知名企业都未幸免……多晶硅作为化工生产企业,一旦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后,首先对设备的检修及重启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其次,安全事故后带来的时间成本。比如2017年,瓦克美国田纳西州多晶硅工厂爆炸,就一度导致企业停工时间超过8个月。最重要的是“人命关天”。去年瓦克多晶硅工厂爆炸造成了一死四伤,对生产企业和受难者家属都是一场大的灾难。多晶硅生产企业潜在的高风险,也让上游硅料生产在产业链中,有比硅片、电池和组件等环节谋取更高利润的理由。
同时,多晶硅生产还是光伏产业链中扩产周期最慢、弹性最小的一个生产环节。从行业规律来看,一个多晶硅项目从立项到投产,平均需要的时间周期长达15-18个月,并且产能爬坡平均还需要3-6个月的时间周期。这意味着一个多晶硅项目等完全满产,足足需要接近两年的时间。在长达近两年的时间里,多晶硅都可能会面临没有现金回流、价格波动大等巨大风险。与此相对应,产业链中硅片环节只需要14个月的生产周期,电池环节周期更只需要12个月,组件生产周期的弹性就更大了。无论是从化工生产风险因素,还是更长的生产周期,硅料在整个光伏产业链中都有理由分配更多的利润。
另外,在当前愈加严格的能耗双控的大环境下,具备低电价优势的新疆、云南、内蒙、四川等能源区域,较高的准入政策门槛也在限制新增硅料产能的进入,这同样将加大硅料生产环节新进入者的生存难度和生产成本。
02多晶硅赛道的决赛圈:五大选手争雄
讨论谁是多晶硅赛道真正的王者前,首先要对每一家多晶硅厂商致敬。
如果不是多年来众多多晶硅企业前仆后继地在这个行业里默默耕耘,坚持不懈,多晶硅的生产成本不可能有过去十年大幅下降90%以上的奇迹。
活着和退出市场的企业都是这个行业的英雄。但现实残酷的市场竞争下,真正能登上多晶硅“王座”的企业只能有一家。就像奥运会每个比赛项目,最后金牌的得主只有一家参赛选手一样。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过去十年,多晶硅企业整体上可以说都是苦过来的,熬到现在才有了今天市场厚积薄发的光鲜。
多晶硅赛道的“决赛圈”参与者目前可以说由5家企业组成,分别是四川永祥、新疆大全、保利协鑫、新特能源和东方希望。整体市场占据份额已超过80%。这5家企业目前都是年产能在5万吨以上的国内多晶硅企业。如果说田径之王,“百米飞人”大战比拼的是速度,那么在多晶硅赛道上比拼的就是产能、扩产速度、成本管控、产品品质以及获取订单方面的综合能力,甚至还有对技术的know-how等维度。
可以说,多晶硅赛道上最后的“王者”,一定要在多个方面胜出,才能配得上“王者”的桂冠。
首先来说说保利协鑫
在多晶硅前五强选手中,保利协鑫可以说是一个神秘的“混血儿”。
保利协鑫目前同时拥有1万吨的颗粒硅产能和8万吨的改良西门子法产能,单晶占比92%(兴业证券研报)。未来在颗粒硅与上机数控联姻,计划扩产超过30万吨,保利协鑫是目前唯一在颗粒硅技术路线上下了重注的多晶硅企业。
协鑫的现有产能和规划产能分布在江苏徐州、新疆、内蒙和四川乐山,产能分布区域比较多元,且都是电价有比较优势的地方。从光伏业协会公布产量数据看,协鑫去年颗粒硅的产量仅有4000吨,西门子法多晶硅产量7.1万吨,综合产能利用率达到83%。为什么说保利协鑫是个神秘的赛道选手呢,截止目前,协鑫2020年的年报至今尚未公开披露。所以现在找不到协鑫最新的生产成本数据。据行业相关人士评价,目前协鑫的生产成本对比其它几家大厂并没有太大的成本优势。根据前面的分析,未来较长时间里颗粒硅替代西门子法成为主流技术的可能性很小。曾经登上多晶硅“王者宝座”的协鑫,目前无法继续保持这一荣誉。
东方希望是2013年才进入多晶硅行业的“新秀”
东方希望目前产能6万吨,主要分布在新疆昌吉,单晶占比75%(兴业证券研报)。2020年,东方希望产量达到4万吨。2022年有望新增产能3万吨,总产能将达到9万吨(光伏行业协会数据)。虽然东方希望“资历”看起来比较浅,但众所周知,它在电解铝行业里的成功足以让它有底气杀入多晶硅这片“红海”。因为东方希望目前并不是公开上市公司,并没有可靠的公开生产成本数据供外界参考。外界评价也许是在项目设计上走了些弯路,东方希望目前的产能总是拉不满。从侧面上看,这也许是个经验的问题。
多晶硅生产基地一旦开建,设备一旦进场,就很难有回头的机会。后期哪怕再通过技改弥补不足,也会浪费大量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在多晶硅赛道上弹性和容错率非常低。行业内时常有人拿东方希望的例子来说明多晶硅门槛很高,的确多晶硅的生产流程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简单。哪怕如东方希望已经是很优秀的企业,但仍然还需要时间来打磨“内功”。当然东方希望也有它不可忽略的优势,比如25万吨的金属硅产能以及自备电厂。整体上看,东方希望的“天赋上限”很高。
今年5月,东方希望与宁夏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其中一期以25万吨/年多晶硅为主体,配套建设20万吨/年工业硅、电子级高纯晶硅等项目,预计总投资300亿元。项目建成达产后年产值可达300亿元,项目总体规划为40万吨多晶硅。虽然东方希望目前没法“称王”,但无疑是多晶硅赛道上的一匹“黑马”。
第三个登场的选手新特能源
目前新特已在新疆证监局辅导备案,聘请了广发、信永中和、国浩“三驾马车”为IPO保驾护航。8月12日,新特能源在港股市场刚完成10.17亿港元的增发,用于内蒙古10万吨的多晶硅项目。
新特的实力不容小觑。作为特变电工的控股子公司,目前多晶硅产能已达到7.2万吨。根据新特能源最新的半年报显示,2022年一季度有望投产3.4万吨新产能,另外内蒙古10万吨产能有望明年年底释放,届时,新特能源总产能将在2022年超过20万吨。新特能源内蒙的10万吨完全释放可能要等到2023年,目前单晶占比90%(兴业证券研报)。天风国际4月发布的研报里显示,新特能源2020年的生产成本在4.86万元/吨。但今年上半年新特能源多晶硅销量3.54万吨,多晶硅板块收入35.32亿元,毛利15.89亿元。以此估算,新特一季度的全成本快接近5.5万元/吨了,显然和去年的水平相比,成本在不降反增。新特的管理层给出了解释,“上半年多晶硅订单执行量比较高,冷氢化供应量不够,导致老产能产量不足,包括还有电网限电等原因。”解释似乎是合情合理。但也可以看出新特的成本管控还有待加强。
从目前下游获取订单的能力来看,新特手握隆基、晶澳、上机和高景的长单。内蒙10万吨的项目也是和晶科、晶澳联姻,未来几年正常情况下新特并不愁销量。整体来看新特扩产的节奏,获取订单的能力以及生产成本等几个维度上,在多晶硅赛道第一梯队里,新特可以称得上是中规中矩。
最后压轴出场的是通威和大全
可以说这两家多晶硅赛道上的选手是最有“冠军相”的两家企业。通威和大全被认为目前多晶硅行业里公认成本管控最好的两家企业,而且也是多晶硅赛道里中目前仅有两家市值突破1000亿大关的企业。通威目前市值突破2500亿大关,大全在1000亿—2000亿之间。
首先来对比一下两家企业的基本情况:
在签约方面,从光伏业协会整理的数据来看,通威有隆基,天合,晶科,中环的长单,大全也有上机,晶澳,天合的长单。今年以来市场硅料供不应求,作为头部多晶硅企业连库存都没有,产品不缺销路。整体上2020年两家企业的产能利用率都超过了100%。从扩产角度看,通威乐山二期5万吨和保山一期5万吨预计在今年年底投产,明年产能全面释放。包头二期5万吨预计在明年下半年投产。大全能源3.5万吨项目预计在今年年底投产,明年产能全面释放。从长远的产能规划来看,7月份通威公告了未来将在乐山新增投资20万吨多晶硅,项目分两期各10万吨进行,一期预计2022年年底投产。大全也在最新的电话会里提到,争取未来3年的产能年均增长率为50%,2024年达到27万吨。但目前还没看到大全具体新项目的选址。
这里有个细节,通威明年要投出来的项目都是5万吨级别,甚至未来已经准备迈向10万吨级别。而大全明年新增产能是3.5万吨级别的,跟通威包头一期的规模类似。多晶硅项目的产能设计非常严谨,产能越大对应的生产风险越高,并且对设备的控制难度越高。从整体调查数据看,通威是目前国内多晶硅行业第一个上5万吨产能的,并且产能利用率一直保持领先。如果以这个逻辑出发,通威对于技术的know-how称得上是目前国内多晶硅企业的标杆。有意思的是,甚至今年宣布要新进入多晶硅行业的青海丽豪和润阳也宣布每期先上的5万吨的产能。
接着看评价多晶硅赛道选手的重头戏,关于通威和大全的生产成本。
根据广发证券7月的研报,在硅耗方面,两家现有产能的差距不是很大。但在综合电耗方面,通威明显更胜一筹。大全最新的电话会议上,负责人提到大全目前的平均电耗61Kwh/Kg-Si,而通威在之前对外的交流中提到目前的平均电耗是55Kwh/Kg-Si。相当于大全明年的电耗目标通威在今年就实现了。根据笔者了解的情况来看,通威在冷氢化转换效率和还原效率上都比大全高一点。另外,在蒸汽的使用量上,通威比大全少。而大全的电价成本比通威略有优势,但这种优势在未来也许会越来越小。原因在于大全产能的分布太单一,都在新疆。而新疆主要以火电为主,并不是清洁能源。未来碳足迹追踪可能会带来新的“隐形”的成本,这取决于未来政策的导向。目前通威仅有包头的部分产能能源来源是火电,其余的主要产能都在水电资源丰富的四川,云南区域。
近期,两家企业最新的半年报也公开披露。通威2021年上半年的平均生产成本只有3.65万元/吨,而大全2021年上半年的平均生产成本达到了4.15万元/吨。两家企业在生产成本上的差距,从2020年的8%左右进一步拉大到接近14%。巧合的是,硅片环节两巨头隆基和中环在拉棒和切片环节的效益成本差也是10%-15%。如果说多晶硅赛道上堪称优秀的大全跟通威综合对比都没有优势的话,那上述其他几家企业的差距更明显。
从产能,扩产速度,成本管控,单晶占比,获取订单的能力,以及对技术的know-how来看,通威可以称得上是真正名副其实的“六边形战士”。特别是在以降本增效为主旋律的多晶硅赛道上,通威已经做到了极致。通威每吨不到4万元的生产成本数据,是其他企业难以达到的。多晶硅赛道的王者非通威莫属。
03尾声:预判多晶硅价格未来走势
如果关注光伏产业的人有十个人关注多晶硅生产环节,那么十个人估计都会问未来硅料价格走势。虽然这不是本篇文章讨论的重点,但还是想汇集一些市场上的主流观点供读者参考。从目前供需关系上看,硅料价格也许短期会有所回调或者震荡,但未来较长时间不可能再回落到去年的低迷状态。市场已经清晰的展现出硅料下游的硅片扩产的“疯狂”。今年下半年高景、京运通、上机都会有新产能出来,硅料的下游硅片届时肯定会“热闹非凡”。
而今年下半年根本没有硅料的新增产能释放,通威的两个5万吨项目和大全的3.5吨项目今年年底前都还在爬坡。兴业证券的研报也显示未来两年,硅料的名义产能仍将是光伏产业链最少的扩产。
从行业专业人士预判来看,明年硅料的价格可能会运行在9-18万元/吨的价格区间。大全近期在硅料形势解读会议上也反复强调,明年硅料产能还是存在不足,终端需求对于硅料产能影响不大。而硅料景气周期的下行不可能在在2022年出现,大概率是在2024年。
同时,目前分析师们对于明年的硅料价格仍比较乐观。毕竟谁也没预料到今年硅料价格会突破20万元大关。俗话说神仙难断寸玉,多晶硅未来的价格判断充满挑战,但预计未来一年硅料价格仍在高位宽幅震荡的趋势被目前市场所公认。多晶硅的“江湖”从来都不落寞,“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佳话仍在传承。在国家“双碳”新战略下,光伏“大时代”已然来临。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奋斗,中国多晶硅企业已经整体崛起,在行业领域已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展望未来,中国多晶硅企业有望继续书写传奇,为人类清洁能源革命持续作出重大贡献。
-